最新网址:quyouplay.cn
字:
关灯 护眼
烽火中文网 > 雁南飞 > 第3章 第三章

第3章 第三章

虽然睡得晚,但到了早上七点,沈楠的生物钟还是准时将她唤醒。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以前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习惯后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

保姆张嫂八点之后才来家里照看沈光耀,早上一老一小都是沈楠的事儿。好在五岁的沈钰已经学会自己穿衣洗漱,倒也不需要她做什么,她只要负责照拂沈光耀起床,再弄点简单的早餐就可以了。

简单是真简单。鸡蛋和火腿片夹在烤热的吐司中间,再抹点沙拉酱,从中间切开,一成不变的三明治,分钟的事,再一人冲一杯热牛奶就大功告成。

这两年,精力被无限挤压,能省事就尽量省事。

吃过早餐,也不用他吩咐,沈钰已经背好自己的小书包,提前在玄关站着等她一起出门。

沈楠快速画了个日常妆,穿上小西服和高跟鞋,夜间风情万种的驻唱女郎,就变成了白日里写字楼格子间的白骨精。

睡了一夜,沈光耀情绪已经恢复如常,看到了眼窗外,不忘关心道“今儿雾霾中,你俩别忘了戴口罩。”

沈楠这才看到窗外灰蒙蒙一片,看来又是25爆表的一天。秋天已经到了尾声,城市的空气质量也就越来越差了。

她从柜子里取出两个防雾霾的口罩,走到门边,一个随手塞进自己那新买的a货包里,一个递给了沈钰。

沈钰接过来自己乖乖戴上。

出门时,沈楠看了眼坐在沙发上打开电视看早间新闻的沈光耀,想了想道“我今晚早点回来跟你们一起吃饭。”

沈光耀点头“那我让张嫂去买点你喜欢吃的菜。”

虽然父女俩像昨晚那样的吵闹早不是第一回,但吵架就是吵架,吵完后谁心里都会有些别扭,那种细小的裂缝,总得几天才能修补回来。

沈楠点点头,带着沈钰出门。

她走在前面,穿着高跟鞋的脚步,迈得很大,习惯性忘了身旁还有个孩子。直到右手被一只温暖柔软的小手握住,才反应过来,沈钰正跟着自己小跑。

她这才放慢步子,垂眸看了身边的小孩一眼,小小的脸蛋只露出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认认真真地看着脚下的路。

哪怕当初再怎么讨厌这个孩子,这些年沈楠看着他,从小小的一团慢慢长大,总是像个无助的小兽依赖着自己,心理上多少还是会发生变化。

她想到昨晚的事,估计小孩子也是被吓到了,柔声开口道“你想吃什么,蛋糕还是炸鸡晚上姐姐下班给你带回来。”

沈钰抬头用他那双大眼睛看向她,犹豫了片刻,还是摇摇头“吃饭就可以了。”

沈楠无奈地笑了笑,小孩子真的是敏感的动物,有着他们自己的生存之道。哪怕沈钰只是一个五岁的懵懂孩子,心中却也模模糊糊知道自己的身份和处境,所以乖巧懂事得超出了他的年龄。这大概也是沈楠很难对他狠心的原因。

幼儿园有校车,她每天早上送小孩子坐上校车就不用再管了,保姆张嫂五点钟在门口,帮忙把人接回家就好。

这会儿校车还差几分才到,一大一小站在候车处等着。比起旁边几个正在跟父母撒娇发脾气的小孩,沈钰安安静静抓着沈楠的手,露在口罩外的大眼睛,认真看着校车开来的方向,乖得简直不像个五岁的孩子。

站了没多久,安静的小家伙忽然咳嗽了几声。

沈楠微微蹙眉,问“嗓子又不舒服了”

沈钰回道“一点点。”

小孩子一直呼吸道不太好,遇到这种天气,就算是戴上口罩,也不是太舒服。沈楠没再问什么,心里却想着,待会儿打电话给张嫂,让她给小家伙炖点雪梨汤。

黄色的校车终于缓缓驶来,等车子停稳,沈钰松开握着沈楠的小手,跟她挥了挥“姐姐,再见”

沈楠点点头“再见,在幼儿园要听老师的话。”

沈钰用力点头“嗯。”

将小孩子送上车,看着车子关上门,沈楠才往对面的公交站走去。这会儿正是早高峰,她每天坐得那趟210路公交刚刚打开门,等在站台的上班族,便蜂拥而上。

公共交通是城市丛林法则最微观的体现,在这种时候,没有女士优先,没有各种礼让,所有人都暂时抛弃了体面,露出狰狞的一面,沈楠这样漂亮的女人,也并不会得到半点便利和优待。

好在她早就习惯了挤车的弱肉强食,踩着八厘米的高跟鞋,也不影响她的战斗力,一如既往顺利上车,找到一个绝佳的站立位置。

呲的一声,公车关上了关门,载着一帮社畜奔赴这座城市不同的格子间。身后有女人大概是被人踩到了脚,跟人吵了起来。窗外是如同世界末日来临的雾霾天气。

站在拥挤车间内的沈楠,脸上一片漠然。

有些事,习惯便成自然。

沈楠所在的匠心广告在业内算得上翘楚,她是客户部经理。当然,整个客户部有五个经理,除此之外上面还有两个客户总监,一个部门总监。客户经理这个职位,其实就是业务骨干的一个殊荣,跟管理层没有任何关系,工作职责仍旧是冲在业务第一线拿业绩。

刚刚来到办公室打开电脑,部门总监吴朗就来到她的位子,将手中一叠资料递给她“公司和if中国区的负责人约瑟夫,敲定了今天上午十一点去他们办公室,展示我们的创意概念,你待会儿和创意部那边的人一块去。”

推荐阅读: 转生神树,我打造阴兵家族 大明话事人 割鹿记 食飨之诗 阴脉先生 天下长宁 末日:我真不是土匪 我开的真是孤儿院,不是杀手堂 太古第一神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