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似乎并不意外,以江舟的传承与此时的道行,竟会不知“洞虚”。</p>
直接解释道:“古经有言:山中有洞室,贯通诸山,通达诸天。”</p>
“正所谓,天无,谓之空,山无,谓之洞,人无,谓之房。”</p>
“上古仙真,能上天,能入地。能居山,能照人,”</p>
李伯阳微顿,看向江舟:“亦能入天无山无人无之间,此谓之‘无间’,以黍米容山岳,囊括六合,天地亦不能载,”</p>
“‘无间’亦有别类,山腹中空虚,是谓洞庭;人心中空虚,是谓洞房;天地中空虚,是谓洞天。”</p>
“洞虚之所,不存于天地之间,而存大千人心之间,非虚非实,有无之间,是谓无间。”</p>
似乎是怕江舟无法理解,李伯阳摊开手掌,掌上有法力涌动,出现了一颗颗气泡般的光影,一颗一颗彼此紧密相连。</p>
“佛门说虚空,说梦幻泡影,这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皆如泡影,却也有些道理。”</p>
“这些泡影,便是我等所存之天地,”</p>
李伯阳指着这些气泡相连之处说道:“而泡影相连之处,紧密无间,虚幻空无,那‘洞虚’便存于这‘无间’之间。”</p>
江舟看着这些泡影道:“空而无空,空中妙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随众生心。”</p>
李伯阳叹道:“江兄果然道行甚深,连佛门大法精义亦如此精通觉悟,伯阳佩服。”</p>
“确实如此,佛门之中,便称此无间洞虚,为虚空法界。”</p>
江舟笑了笑。</p>
说起来玄乎,不过若用“维度”来形容,那就很简单了。</p>
这“无间”大概可以看成是不同于这个宇宙的维度。</p>
虽有不恰当之处,却也是这么个意思。</p>
“我等宗门万载传承,对上古之事,也尚有几分消息,”</p>
“传说上古之时,有地仙之界,有四九重天,乃仙真神圣,道祖佛陀居所,”</p>
“便存于‘无间’,却能出入有无之间,诸天诸界,随念化现,思之在此,顾之在彼,”</p>
“只是不知为何,上古之时,似有大灾劫,令群仙自封无间,化为虚无,”</p>
“连地仙之界、四九重天也破碎,散入大千有无之间,”</p>
“上古道经,常有种种洞天、福地、靖治、水府、神山、仙岛之说,其实便多有四九重天碎片所化。”</p>
李伯阳稍稍顿了顿,似在斟酌词句:“江兄之师门‘方寸’,应当便是在此类之中吧?”</p>
江舟心中已经微起波澜。</p>
四九重天……</p>
三十六重天……</p>
对上了啊,那不是传说……</p>
有无之间……</p>
难怪他吹牛将方寸山吹得震天响,却也没有人怀疑过方寸山究竟在哪儿。</p>
这些仙门名教,怕是在门中都藏着那所谓的“洞虚”。</p>
将他吹的方寸山也当成了上古地仙界、三十六重天的碎片所化洞虚。</p>
既是洞虚,存于无间,自然不见于世间。</p>
心中思绪翻飞,面上也不见异色。</p>
只是微微一笑,李伯阳等人也只当他默认。</p>
至于为何他明明来自无间洞虚,却不知此说,倒也不足为奇。</p>
他们自己也曾有机缘入无间洞虚潜修,在师门长辈说破前,也只当是某个特殊所在。</p>
江舟在他们看来,本就是于红尘历练,并不足为奇。..</p>
江舟沉吟道:“你与我说这些,难不成,那百里天街,便是一处无间洞虚?”</p>
李伯阳却道:“是,也不是。”</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