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对撞加热
长安,星环聚能公司。
经过一年多的技术改进。
该公司的首席技术执行官杜博士,带着公司的技术团队,站在眼前的星环28号不远处。
海陆丰公司派遣过来的行政总裁王赫名,转过头看向杜博士:“杜总,这台机子现在可以进行测试了吗?”
“嗯,机子可以进行测试了。”到了这个最后关头,杜博士也觉得必须真刀真枪进行实测一次,才可以知道该机子的实际情况。
其他研究员此时心里面也是忐忑不安。
毕竟海陆丰公司陆陆续续投入了近86亿元的资金,加上各种保密技术、相关科研人员、特殊原材料,如果这一次实验结果不理想,他们担心海陆丰公司会停止继续提供资金和相关支持。
王赫名扫了一眼众人的表情,随即笑着安抚道:“各位,别太担心,就算是实验结果不理想,总公司和江总也会继续支持这个项目的。”
“王总,多谢总公司和江总的鼎力支持。”杜博士也是觉得自己非常幸运。
要知道很多科学家和科研团队,就担心科研经费的问题,纵使你是天纵之才,如果没有庞大的资金支持,很多研究项目根本推动不下去。
而国内官方的科研项目、高校的科研项目,可不是嘴皮子上下一碰,相关单位就会批钱给你的。
倒不是说这种审核模式不好,毕竟近些年来,国内骗科研经费的人,可不在少数。
但这种严格的审核,加上其中的任人唯亲和人情世故,很有可能导致真正需要科研经费的科研人员拿不到钱,而被一部分投机取巧的人拿了。
别看杜博士团队的人员都来自五道口大学,但他们可以从五道口大学获得的资金并没有多少,之前很多资金是来自于风投资本,这个方向的资金同样不太好拿。
直到海陆丰公司入场,才让星环聚能公司迎来了一个大金主。
从他们的可控核聚变装置编号来看,就知道海陆丰公司给他们的支持有多大了。
王赫名看了一下手表的时间:“杜总,你们开始吧!”
“好。”
众人并没有继续留在厂房内。
只有一部分工作人员留下来,对星环28号进行最后一次的检查。
杜博士、王赫名等人,来到了隔壁的高防护地下掩体内部,这里有专门的控制中心。
毕竟目前的可控核聚变技术,还带有不少的风险,众人自然不会以身犯险。
两个小时后,星环28号的最后一次检查工作圆满完成。
杜博士看着监控摄像头的画面,随即吩咐道:“第一次实测实验开始!”
“是。”控制中心内部的工作人员异口同声回道。
一个个按钮被按下。
星环28号的内部各个部件,也跟着运行起来。
这个星环28号,不仅仅结合了传统仿星器、托卡马克装置的技术路线,还结合了螺旋磁加速管道技术(即一种小型化的粒子对撞机)。
当各种设备启动之后,螺旋磁加速管道内部的高温氦3等离子体,被不断进行加速。
该装置有上下两个螺旋磁加速器,可以快速将管道内部的氦3等离子体加速到高能粒子对撞机的上限。
“报告,氦3等离子体已经到达对撞上限。”
“向反应管道注入氦3等离子体。”
“收到。”
随着两股反方向的高速氦3等离子体,被注入反应管道之中。
刹那间,密集的高能氦3等离子体开始迎面撞击。
破裂的氦3原子核,变成了混乱的中子和质子等超微观粒子,而这些高能粒子的温度高达几万亿摄氏度,源源不断互相撞击的高能粒子,在常温超导体的100T级磁场束缚下,温度不断提升着。
很快可控核聚变反应产生。
氦3等离子体相互碰撞和融合。
之所以这么容易反应,主要是粒子对撞过程中,产生的温度非常高,可以达到几万亿摄氏度,很容易将反应内部的氦-3等离子体加热到十几亿摄氏度,从而到达氦3—氦3之间的可控核聚变反应温度。
当然,这种反应模式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特别是高能粒子相互碰撞过程中,会产生中子和质子、中微子等粒子。
其中质子由于其属于带电粒子,会被常温超导体磁场牢牢束缚住。
中微子非常微小,基本不和周围的内壁材料发生反应,也不需要担心。
唯独中子会损伤反应管道内壁材料,这主要是中子不带电,加上等离子体碰撞过程中,让中子携带了庞大的能量,这会进一步提升中子的穿透力。
好在螺旋磁加速管道的氦3粒子比较少,大约相当于总量的百分之一左右,真正作为主要反应材料的氦3等离子体,并不是靠碰撞来产生核聚变反应,而是利用温度进行核聚变反应。
“报告,反应管道的内壁出现中子照射迹象。”
杜博士看了一眼反应管道的内壁材料监测数据,发现在不到五分钟时间内,内壁的液态锂涂层就出现明显的腐蚀迹象。
不过这在众人的预料之中。
因为液态锂涂层就是专门用来吸收高能中子的,锂- 6是一种良好的中子吸收剂,它与中子发生核反应的截面较大。
当受到中子照射时,锂- 6会吸收中子并发生核反应,生成氚和氦,从而减少了穿过液态锂的中子数量,起到屏蔽中子的作用。
而且吸收了高能中子的热量之后,液态锂可以通过和下一层内壁进行热交换,从而避免温度堆积,同时这些热量也可以作为发电的热能。
当然,星环28号的裂变高能中子,仅仅是带着少量的热量,整个系统之中,氦-3核聚变反应才是提供热能的主力军。
杜博士看了一眼汽轮机的发电功率,在心里面计算了一下输入能量和输出能量的比例,很快他就算出了这台机子的Q值,达到了16.4左右,这代表该机子可以产生富余的能量。
这个Q值已经可以进入商业化量产了,差不多和目前的火电厂效率相当,比起以前的Q值小于1强很多,可控核聚变不再是永远的五十年。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淌着。
三个小时之后,杜博士看着被中子照射过程中,液态锂涂层中的锂6不断转变成为氦和氚,而厂房内部的中子捕获器,并没有检测到中子泄露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