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科举来临(三更)
六月的风裹挟着槐花的香气,穿过国子监朱红色的廊柱,在一心堂前的庭院里打着旋儿。
几片雪白的花瓣飘落在海瑞的头巾上,他却浑然不觉,只是专注地聆听着堂前王慎中的讲学。
“诸位且看这道‘子曰仁者爱人’,破题需直指核心,不可拖泥带水,承题要如行云流水,切忌生硬转折。”
“八股虽重格式,但精髓在于‘代圣贤立言’,若只知摹仿形貌而不得其神,终落下乘。”
一心会正式扩招。
除了唐顺之还未回京,王慎中、陈束、熊过都接受了赵时春的邀请。
在海玥看来,这不仅是人数上的增加,更是举办科举冲刺补习班的大好时机啊!
毕竟瞧瞧这阵容,两榜菁英云集,前所未有的豪华。
历史上今科状元林大钦,本就是半个老师,经学知识他已请教,才情不是后天能学的,但没关系,多来一些老师,触类旁通就好。
比如这位王慎中,说着说着,已经不满足于只是讲解应试思路,开始押题了:“安南内乱,莫氏篡逆,黎氏求援,我朝为宗主,当兴仁义之师伐罪吊民,抑或持重守静以观其变?试析利害,以明经国之道!”
此言一出,堂下众人齐齐一震,就连原本听得心不在焉的严世蕃都来劲了。
安南内乱的热度,原本在去年风靡过一阵,后来随着首辅张璁整顿吏治,百官的注意力又转回朝廷的内政。
但就在不久前,随着一则重磅消息的传入,安南的话题又重新占据众人的视野。
莫氏遣使节入京朝贡,途中遇刺身亡。
是的,叛臣莫登庸派来的使节,也没走到大明京师,就被人干掉了。
事实上,如果不是发生这场意外,莫登庸奉上国书之际,是嘉靖十年的年关前后,海玥也是那个时候安排徐阶进了礼部,准备参与这起外交事件的。
对于弑君上位的叛逆,大明肯定不会认可对方,但莫氏又确实是安南如今的统治者,如果大明真的准备派军,知己知彼很是关键,不妨听听莫氏使节团说些什么。
如今已是六月,即便是从安南到京师万里迢迢,也早该走到,结果对方竟也死在半路。
先是黎氏使节团绕道海南上北京,在跨海时,被莫登庸的义子莫正勇率领杀手团追上,黎维宁黎玉英兄妹俩逃出,后黎维宁又死在琼山,只黎玉英一人代表正统黎氏入京。
现在叛臣莫氏派出的人手,同样遭到了刺杀。
你们这是回合制?
于是乎,朝堂很快分为了两派观念。
一派认为安南内乱激烈,黎氏正统连莫氏使节团都有能力刺杀,证明他们还积蓄了强大的力量,更对宗主国大明缺乏应有的敬重,只狭隘于以眼还眼,不然的话,他们应该派出第二支使节团,提前赶来京师啊!
既如此,大明毋须马上出兵,倒不如等上一等。
正如王慎中题目的一种选择,“持重守静以观其变”。
另一派则认为,这起所谓的莫氏使节遇刺,根本是莫氏的贼喊捉贼,为的就是拖延时日,以求争取到平叛国内动荡的时间,莫登庸最担心的就是大明天军南下,摧毁它本就脆弱的统治政权!
既如此,就不能给莫氏喘息的机会,应该即刻挥军南下,一举将交趾夺回来。
名义也是堂堂正正,“兴仁义之师伐罪吊民”。
这就是王慎中题目的来源。
一心堂内的可不是简单的国子监学子,如今这个房间的十几人,在朝中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遇到这种命题,自然兴致大起,纷纷提笔。
海玥其实知道,科举正试非比寻常,至少前两场乡试和会试不会出这样的题目,但他也想看一看自己的水平如何。
待得一篇篇文章写就,墨迹未干,王慎中就审阅起来:“融汇经义与实录,论藩属之责,兼析边军优劣,言之有物,可为上等!”
“此篇仅言战和之一端,然引证得体,亦可为中等!”
“啧,这一篇就过于空谈了,王者无外,不切实际,一时之劳,万世之安,更是夸夸其谈,得黜落!”
王慎中在历史上是“嘉靖八才子”之首,“嘉靖三大家”之一,为另开唐宋派风气的第一人,文学上的造诣极高,但显然人情世故方面就不太精通。
严世蕃脸都黑了。
王慎中评价的文章里,唯一黜落的,就是他写的。
你这后辈也太不给前辈面子了吧?
王慎中却完全没有这么想。
他是嘉靖五年的进士,若论士林资历,在场众人多为后辈,即便是同辈也敬仰他的学识,如今来国子监讲学,已经是看在一心会的面子上。
现在着重点评了海玥、海瑞、林大钦的文章后,见他们细细聆听,互相探讨,亦是赞许孺子可教。
再见严世蕃脸色颇为难看,他也不理对方,直接略过,开始了下一个话题。一场课程结束,大伙儿都把这位大才子送出门,真诚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