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过于追求外在的人生高度,追求金钱、名利、地位这些身外之物,忘记了自己的心也需要一种高度。许多时候,人们把那些能够帮助自己成功的学问当作让心灵强大的法宝,疯狂地实践它们,却收效甚微。因此,人们时常疑惑:为什么我天天读卡耐基还是将人际关系处理得一团糟为什么我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我日夜学胡雪岩却仍然挣扎在贫困线上原因就在于人们对这些大人物的模仿只学得其形,而未学得其神。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和那些大人物一样的心路历程,仅仅模仿他们的行为是没有用的,这也进一步论证了“心”的重要性。
所以,人们在处理一个问题或做一件事时,最好的方式就是整个身心全部投入,以全部的心力去探究其本质,于问题本身发掘内在联系。这样,心性内在的巨大力量,将会帮助我们发现规律、找出答案,帮助我们解决人生中的现实问题。
重返童心,找回真实的自己
人之心体,本无不明。而气拘物蔽,鲜有不昏今必曰穷天下之理,而不知反求诸其心,则凡所谓善恶之机,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将何所致其体察乎
王阳明认为,人心的本体,原来是明白清楚的,然而由于气量的拘束和物欲的蒙蔽,逐渐变得昏暗模糊了现在,人们只是想要穷尽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却不知返回到自己的内心探求,那么,你所说的善恶的起因、真伪的分辨,舍弃了自我的良知,又将如何体察呢
只有把蒙蔽本心的那些物欲清除,让本心恢复纯明,才能真正激发心的巨大能量。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回归到纯朴自然的状态,回归到初临人世时那头脑空空的初心之境。也就是让人们重返童心,做回心灵上的儿童,这也是李贽在王阳明的“本心”之上衍生出“童心说”的基础。
关于童心,继承了王阳明思想的明代哲学家李贽首先作了如下解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在他看来,所谓童心,就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那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是不掺杂任何虚假的纯真,是人内心中的一念之本,是那瞬间萌动的“天真”。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完整的人格,心的巨大能量也就被压制了。
儿童,是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但确实有许多人遗失了它。
当人们初临人世的时候,只是一个头脑空空的婴儿,只懂得饿了要吃,困了要睡,他们不懂得男女之间的色欲,不懂得功成名就、家财万贯的荣耀,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只是以一颗纯真的初心,新奇地观望这个世界,享受这个世界带给他们的每一丝欢乐。
随着人们渐渐长大,原本纯洁的心沾染上了世俗的尘埃。人们在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长大之后,又会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闻见和理性道理一旦入主人的心灵,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人们所得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