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尝问象山在人情事变上做功夫之说。
先生曰:“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谨独。”
弟子陆澄曾就陆九渊在人情事变上下功夫的学说请教于王阳明。
王阳明回答说:“除了人情事变,世界上再没有别的事了。喜、怒、哀、乐难道不是人情吗从看、听、说、做,再到富贵、贫贱、患难、死生,都是事变。而事变都只在人情里体现,它的关键是要做到中正平和,而中正平和的关键就在于慎独。”
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自古以来,慎独都被视为人们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对于慎独,大学将其与“诚”结合起来:“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意是说,君子应内外一致,不自欺欺人。对待坏的东西要像厌恶腐臭气味那样,将其除掉;对待好的东西要像喜欢美丽的颜色那样,力求得到。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做到不自欺;而小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什么坏事都敢干。一旦见到有道德的君子在旁边,马上遮掩,伪装良善。这样表里不一,毫无益处。要知道,一个人内心的诚意有多少,从他的外表很容易就能体现出来。因此,人们务必在任何时候都谨慎、严格地要求自己,形成自觉的高尚的品质。
元代大学者许衡有一天外出办事,因为天气炎热,走到半途时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们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个人不为所动。
这时,有人问他:“这么热的天,你一点也不口渴吗”
许衡说:“我其实很渴。”
那人又问:“既然口渴,那你为什么不去摘梨吃呢”
许衡回答说:“那不是我的梨树,我怎么可以随便乱摘梨吃呢”
那人笑他迂腐:“现在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