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梦庚脱口而出。</p>
“这不就是君主立宪嘛。”</p>
不经当时,不解其意。</p>
对于刘宗周的这篇奏疏,左梦庚原本以为,也是老调重弹。</p>
什么尧舜之道啊、无为而治啊,简直迂腐不堪。</p>
可现在听了当事人的话,他才明白,原来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p>
坏在坏在,古文言简而意泛,怎么解释都行,结果就让后人解释偏了。</p>
想想也是,谁都不是傻子。</p>
都什么年代了,怎么可能还想尧舜那时一样,搞什么无为而治。</p>
之所以明朝的官员们喜欢这么说,这么去劝谏皇帝,其核心目的只有一个。</p>
那就是从皇帝手中将权力拿回来。</p>
纵观明史两百年,君臣之争可谓是贯穿始终。</p>
胡惟庸的造反是真的造反吗?</p>
还不是相权威胁到了皇权,让朱元璋祭起了屠刀罢了。</p>
在那之后,解缙、于谦、杨廷和、张居正等一代代的名臣,虽然是以各种名义被皇帝斗倒的。</p>
可抛开表面,其内里核心都只有一个。</p>
那就是君臣之争。</p>
可惜的是,在这些争斗中,臣僚都是失败的一方。</p>
究其原因,就在于明代的官员们作茧自缚。</p>
当朱元璋将程朱理学定为显学时,这些文人们弹冠相庆,以为文人的时代到来了。</p>
可之后的岁月里,他们却饱受其苦。</p>
天地君亲师这一套伦理成为了不可动摇的规制后,皇帝就立于不败之地了。</p>
因为皇帝的头上只有天和地两个虚无缥缈的东西,除此之外,皇帝最大。</p>
明代的官员们去和皇帝斗争的时候,因为脱离不开天地君亲师这一套规则,那就等于戴着镣铐跳舞,能赢吗?</p>
怎么赢?</p>
逼急了皇帝就掀桌子,而且有掀桌子的本钱。</p>
臣子却没有反抗的本钱。</p>
就比如大礼仪之争,从道理上杨廷和本来占尽了优势。</p>
可又如何。</p>
嘉靖不和你讲理了,左顺门外一顿板子,给此事定了基调。</p>
杨廷和灰溜溜地罢官,杨慎流放,嘉靖大获全胜。</p>
这个状况,导致明代臣子和皇帝斗争的办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p>
冥思苦想,万般无奈之下,又跳脱不出时代和见识的桎梏,这些官员们就只好从故纸堆里找借口、找理由。</p>
儒家伦理成为了皇帝的护身符,那咱们就往前翻,找更前的贤明来做论据。</p>
孔夫子是神明不假,可孔夫子也是学习别人的啊。</p>
再一想,得了,咱们也别老子、周公的一个个翻了,干脆一步到位,就拿尧、舜来说事好了。</p>
皇帝啊,你看,上古时代,尧舜这样的明君,就是用无为而治的办法,实现了天下大治。</p>
你得学。</p>
只要你学了,这大明天下也就大治了。</p>
奈何朱家的皇帝没有一个好搞的。</p>
呵呵一笑,心说我傻吗?</p>
好好的权力我不握在手里,听你们摆布?</p>
就这么地,君臣之间来回拉锯,每次的结果都是君王大获全胜。</p>
可惜弄到最后,臣子们绝望了,开始放挺,于是朱家皇帝输了。</p>
输了整个江山。</p>
刘宗周这奏疏里大谈什么尧舜之道、无为而治,真实想法其实是在规劝崇祯做个象征,把朝政大权交给臣子们来处理。</p>
崇祯看懂了,呵呵一笑,给出了评价:迂阔之言。</p>
交权是不可能交权的。</p>
皇帝都是属貔貅的,只吃不吐。</p>
你们这些打工人,居然想和老板共天下。</p>
痴心妄想!</p>
后世的某些人没看懂,纷纷鼓噪,痛骂东林党昏庸顽固,开历史倒车。</p>
什么?</p>
同时代的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p>
那是时代的进步,是新时代的到来。</p>
左梦庚就想不明白了,后世那些生长在新时代的人,为啥要为一个封建皇帝摇旗呐喊?</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