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自诞生后就成为中国传统蒙学的翘楚,广泛流传。数百年来,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影响极深。它的编纂成就和巨大影响是其他蒙学读本难以企及的。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说:“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蒙稚者略备。”也就是说,三字经是一本内容完备,融入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诸子百家之教诲,给人启发和学习的启蒙必备之读物。
最初的三字经由南宋的王应麟编纂,形式上篇幅短小,三字一句,两句一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上有生动有趣的历史人物故事,寓含深刻的思想道理;表达上经过千锤百炼,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更寓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该书明清以来续有增补,至民国初年,国学大师章太炎做了补充修订,名为重订三字经。
这样一本读物被人们奉为经典而不断流传,一定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思想魅力。三字经的魅力在于它教育思想的发人深省,强调教育对人的重要意义,同时阐述了如何教育的原则、方法、态度以及内容。一个人先学会做人再学做事,学会做人的道德规范,懂得怎样孝顺父母,懂得怎样尊敬师长,然后再学习知识。一味追求谋生手段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缺失道德教育,无疑将会引起人人可见的不良后果。让我们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积极吸收与运用吧。
人之初1,性2本善3,性相近,习4相远。
注释
1初:开始的意思,这里指人刚出生的时候。2性:人格个性的意思,指人的本性先天具有的素质与性情。3善:良善,善良。4习:指习性,习惯。
译文
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良善的,只是后天成长的过程与学习的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解读
开篇六个字从人性论展开人性特质的讨论。孟子在公孙丑上里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人都有这四心,认为一个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相信每个人都知道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舍己救人,每个人都知道过马路的时候不闯红灯,每个人都知道谦虚礼让自觉行事,每个人都知道不能伤害别人的利益。之所以后天会发生变化,每个人显现出差异,是因为后天的生长环境和教育的差别。
苟1不教,性乃2迁3,教之道4,贵5以专。
注释
1苟:假如,如果。2乃:于是。3迁:转变,变化。4道:方法,道理。5贵:值得看重,重视的。
译文
如果从小没有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那么教育最好的办法呢,就是要使孩子专心致志地学习。
解读
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贵以专”,培养学习的良好环境。社会快速发展,追逐成功的利益足以让人浮躁得不够安静,那么真的需要静下心来想想,读好书必须先打好基础。基础牢固才能在基础上作个别问题的专项研究,基础要求多能,钻研则要求专一,一专和多能也是统一的,只有多能的基础才能专一,也只有专一后才要求多能。
昔1孟母2,择邻处3,子4不学,断机杼5。
注释
1昔:从前、古代。2孟母:孟子的母亲,姓仉,贤良有德。3择邻处:选择好邻居再住下来。4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后世尊为“亚圣”。5机杼:机,织机;杼,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