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的电视电影,国内一直没有拍出来,原因很多,除了大家都意识到的金瓶梅一直是一部因性描写太多太直而遭禁的典型作品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编导们把握不住,担心乱改乱拍,不该渲染的拼命渲染,该好好表现的所剩无几。你去看那些被再改三改的古典名著,有几部是真正让人们称是首肯的编导们把自己的改编权和小聪明看得如天大,再把票房铜钱看得如斗大,就会把观众当做阿斗忽悠,改编就会出问题。所以改好的并不多,改得让人闹心的倒不少。这里也就不点名了,否则咱又会上当,在文艺评论缺乏是非好坏价值评判标准的今天,你说他的作品不好,正中他下怀,给他做吸引人们注意的广告了。总之,古典名著的改编要慎重,金瓶梅的改编更要慎重。
最近听说水浒传又要拍新的了,争演潘金莲的女子还真不少,当然都是些年轻貌美的。于是媒体炒作也就跟了上来,让这些演员谈体会,说经历。说来说去,细细一听,其实是挺可笑也挺可悲的,一些女孩子,年纪轻轻的,为了演上潘金莲,硬是把自己朝着潘氏让人讨厌的一面凑过去,说是对潘金莲这个人物理解很透,感受很深。
某女演员说自己看了好几遍水浒传,还看了金瓶梅,并对其进行了研读,不仅领会了原著,更是深深地把握了潘金莲这个人物。她要演出一个真情的潘金莲,一个纯情的潘金莲,一个不让人们再以之为淫荡的潘金莲,一个有自己个人权益意识的潘金莲。言下之意,要演潘金莲,而且是现代的观众喜爱的潘金莲,非自己莫属。
我不知这些话语真的是这位女演员读书之后的深切体会,还是编导们在自己的产品出笼前准备忽悠观众的声响。如果是前者,只能说,这位女演员还不会读古典小说,没有真正看懂水浒传和金瓶梅。在自己是否可以演之前,她就以先入为主的阅读去挑看作品的故事与人物了。如果是后者,那就有可能出大问题,就会又有一部让人闹心的次品影视播演,哄闹一阵后,成为文化垃圾被弃之垃圾堆,反而坏了古典名著的名声。
金瓶梅的故事来源于水浒传,潘金莲出名,首先是水浒传帮的忙。但人物的性格、经历及其故事两书已经有很大不同。西门庆、潘金莲两个人物在水浒传中只是配角而已,是给武松配戏的,以显示武松的英雄本色。所以他们俩的戏份不多,过个场而已。金瓶梅则不同,西门庆、潘金莲是主角,武松是给他们配戏的,开个场,然后又收个场而已。今天人们对西门庆、潘金莲作为小说人物和故事的印象,其实更多是来自于金瓶梅,所以有个角色差的问题要把握。当然,演水浒传时为了把人物演得更饱满一些,可以借鉴一下金瓶梅,但必须有个度。以拍水浒传为名,行拍金瓶梅为实,那就倒胃口,让人闹心了。
再者,今天的人们真的能够理解潘金莲说自己读书读出个真情、纯情、不淫荡、还有个人权益意识的潘金莲,那可是“天方夜谭”。说潘金莲好,说潘金莲不好,有情可谅,那都是个人阅读的感受,随个人的便,不强求一律,“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年轻的女演员也不必把自己说成是个潘金莲的研究专家,否则,不是糟蹋了潘金莲,就是糟蹋了自己,不合算。即使今天你把水浒传、金瓶梅读破了,你也很难体会到当时社会两个十分重要的、也是潘金莲很多想法和行为的根本原因:人口买卖制度和妻妾制度。体会不到,理解也难了。
人口买卖,在当时是允许的,也是公开的,一个普通的十五六岁的女孩,身价不过五两银子左右,约合六担大米。一夫多妻妾,有权有钱者,妻妾成群。在这样的家庭,妇女的地位、价值、心理、行为都与一夫一妻的家庭截然不同。读者可以留心认真读读西门庆家庭中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故事、纠纷、矛盾、冲突,从吃、穿、住、行到夫妻妾关系和男女关系,可以发现其中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很多可以帮助我们读懂潘金莲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