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七月中旬,莱州掖县。
如火的骄阳下,数以千计的民夫,在掖县城北的一处天然海湾岸边大兴土木。
此处原本并没有什么繁荣的商港,也并非朝廷水军的重要驻地,只有两个小渔村,分别坐落在海湾的东西两岸。但赵子称赵知州到任后,短短一个月之内,这个海湾就变了样子。
大量的投入,让当地的经济繁荣程度,如瞬间注入了一针强心针。而且这样的大兴土木,甚至丝毫没有影响登莱当地的农业生产。
这一点,也是赵子称到任之后,才刚刚确定的。在来的路上,他还担心自己不该太过操切大兴土木、攀科技种田,怕误了农时。
他最初的想法,是等秋收之后,再把所有富余劳动力都组织起来,大干一场。
但来到登莱后,他发现情况完全不是自己想的那样,宣和三年下半年的登莱,已经有太多无事可做的饥民了——因为辽国和金国,已经在渤海湾沿岸各地多次开打,辽国方向有无数汉人灾民被迫南逃。
大部分的辽国逃民,是进入了河北平原的大宋占领区,化作了一支首领名叫张迪的乱军的士卒。
但也有一小部分幽燕战争难民,是沿海各县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渔民,他们大多选择了划船载着全部家产,沿着渤海湾海岸南逃,莱州境内的乱民、流民也就非常多。
渤海沿岸的辽人渔民、乱民,并没有足够的航海能力直接从辽东半岛渡过海峡、经沙门岛进入山东半岛尖端。所以位于半岛尖端的登州地区,战争难民还比较少。
绝大多数辽人逃民都是贴着海岸线过来的,青州和莱州也就首当其冲。
而赵子称此番前来,钱财是绝对不缺的。他灭了方腊之后,一次性缴获的绸缎丝锦,总计就有近百万匹。
先后总计拿了一半用于分给陈建、赵约、给朝廷上报上供、赏赐将士、用于杭州的战后重建,还剩下一半,大约五十万匹,在赵子称离开杭州前,都通过海商王承勋以及赵子称自己刚建的大宗交易所,尽量变现了。
所以赵子称到莱州时,手头是捏着海量财富的。
相当于五十万匹绸缎的财富,稍微撒出去一点,就可以把逃到登莱的流民全部安置好,让他们以工代赈找到活干。
有大笔的启动资金,种田建设的第一期扩张速度,也就飞快无比,发展的势头远比在杭州时更加迅猛。
短短半个月,莱州造船厂的最初雏形框架就初步搭了起来,海岸边也多了一些码头。
还有几条现有的老式沙船,被知州征调过来,进行临时改装、然后进行适航性测试。以便将来莱州造船厂竣工后,能立刻有新型战船可造,避免船厂等船型设计的问题。
除了航海和造船业,其他一些行业的工坊也都在规划中,只是优先级没那么迫切。
比如,早在赵子称在苏杭做官时,他就已经考虑过了棉纺和造棉袄的问题了,但因为当时在江南潮湿少日照的环境下,不适合大规模种棉花,
最终赵子称在苏杭时点的纺织业科技树,就偏向了搞羽绒去膻和防腐,用碱性清洗剂处理鸭绒,发展出了羽绒被服行业。
如今总算到了山东半岛,山东可是后世仅次于大西北的适合种棉花的产区。虽然如今已是七月,过了每年的棉花种植季,
但是先收购一些民间零星种植的棉花,进行各种生产试验,试制棉袄、棉被,或是改良一下纺纱织布的工具,也好未雨绸缪。
除此之外,火药、航海测量工具,也都可以渐渐提上日程。
……
“不错,这艘沙船改得很好,水线以下加了稳定鳍面后,直接跨海航行果然更稳了,适航性也强了不少。其他一些小改良效果也不错。
你们也要再接再厉,自己也可以做对比实验,慢慢总结,不要光等着我指点。过几天先把桅杆上的桁和索具也改一下,用我改良后的铜滑车组。”
这天正午时分,赵子称亲自登临了莱州湾上第一艘刚改好的二百料沙船,让水手们驶出港转了一圈,亲眼见证了试航效果。回来后他就不吝大加赞赏,还给所有参与此事的工匠都赏赐了一些杭州绸缎,并提出了新的要求。
众工匠和水手们纷纷下拜谢恩。
他口中提到的“滑车”,其实就是滑轮,宋代的海船上已经有这种东西了,就是用于连接索具升降船帆的。只不过传统的铜滑车还有进一步改良优化的空间,比如优化其原始的轴承结构,让拉动时的摩擦损耗更小,省力效率更高。
赵子称目前暂时也就只能先弄些小打小闹的改进,更多优化需要后面一步步来。
吩咐完之后,他就下船登岸了。因为出海了整整半天,一上岸他就看到几个属吏在等着他,似乎是有事情要通报。
赵子称和这些属吏也才刚刚混熟,属吏们向他奏报也都还比较拘谨。
“府君,有两个东京调来的军将,今日刚到掖县,已经先安置在驿馆了,等着拜见府君。据殿帅府和兵部的调令,他们似乎都是府君特地要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