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布防形势不难看出,鬼子很有可能想在城内使用化学武器。
在县城内,日军炸毁了不少的建筑,以此构筑了三道防线,每道防线之间,都留有较宽的缓冲区。
三维地图的功能非常全面。
不但能显示山川河流走势,等高线,等温线,还能显示高低气压和空气对流图。
日军借助改变建筑物布局,在每个缓冲区内形成了较强的狭管效应。
虽然风力很小,但已经可以避免毒气向己方阵地扩散。
由此可见,鬼子的技术兵还是有两下子。
这只是第一重保险,作用很小,但能明显看出战术意图。
此外王奉还发现,在一,二道防线上的鬼子兵,装备了一些防毒面具。
这东西不是日军的常规单兵装备,平时大多由后勤联队保管,只有在需要时才会临时下放。
“分布这么散?”
王奉标注了几处坐标,心里泛起嘀咕。
同时心里一阵后怕。
幸好没有冒然进城,否则恐怕要吃大亏。
毒气弹已经装备到了一线炮兵手中,看样子随时准备发射。
“散点也好,毒气扩散的范围更广!”王奉笑了笑,不停的拉动视角,争取不落下任何一处目标。
——————
4月25日。
晚上21:00。
炮兵部队已准备就绪。
普通炮弹不是导弹,做不到精确制导。
就算有准确的射击坐标,也会因各种原因,导致炮弹的最终落点偏移几米甚至几十米。
毒气弹很分散,不是连片堆放。
稍微一丁点的落差,都有可能导致行动失败。
鬼子又不傻,炮弹落在附近,肯定会第一时间转移化学武器。
同一目标只能发射一次,很难有第二次机会。
正所谓精度不够,数量来凑,除了炮纵的二十余门重炮外,各纵队的炮兵营也参与了此次进攻。
郑振中低头看了眼时间:“可以了!”
旗手收到消息,立刻扬起手中的信号旗:“第一炮组各就位!”
“三!”
“二!”
“一!”
“放!”
“轰——!”
震天响的炮声响彻原野,三门九一式105毫米榴弹炮开火,巨大的后坐力令炮身一震,扬起滚滚沙尘。
“第二炮组各就位!”
另一名旗手吹了声哨子,接过发令棒。
——————
城内。
以逸待劳的鬼子兵窝在掩体后,昏昏欲睡之际,一阵闷响从耳边传来。
“纳尼?什么声音?”
“是支那军队开炮了!准备战斗!”
原野上树木稀少,二十余门105毫米以上榴弹炮,七十二门75毫米野战炮几乎同时开火,声音很轻易便传进了城内。
“八嘎!”
“防御!防御!”
鬼子兵反应迅速,炮声响起的第一时间,便进入了战斗状态。
爆炸声传入耳朵,一声接着一声,绵延不绝。
“总攻!”
“支那人发起了总攻!”
鬼子军官仓促大喊,这种规模的炮击,除了总攻以外,他想不出来其他原因。
如果从高空俯瞰下去,会发现整个砀山县城,此刻大半都被爆炸产生的火光和烟尘笼罩。
王奉抄起电话:“炮击不要停!给我继续打!”
想要让毒气弹殉爆,可不是件容易事。
他能想到的,日本工程师同样能想到。
毒气弹的原理很简单,为了确保安全,大部分的毒气常温状态下是固体,并不会扩散毒性。
靠炮弹触地的一瞬间点燃火药,战斗部迅速升温,固体毒气在高温状态下气化,从而挥发出去。
这就导致整个弹体内,除了底部的发射药外,实际装载的火药数量很少。
必须要经过多轮炮击,才能提高殉爆效率。
俯瞰视角内。
王奉操作系统面板,将毒气渲染上颜色,以将其和原本的烟尘区分开。
将视角拉进。
已有几处阵地上升起了阵阵青烟。
意识到不对劲的鬼子兵开始骚乱,争相抢夺防毒面具。
“八嘎!”
“那是我的!快给我!”
“咳咳咳!”
吸入赤剂的鬼子兵剧烈咳嗽,短短十余秒便说不出话来,在地上扭曲挣扎。
看到这一幕,王奉嘴角微微上扬。
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日军的后勤准备也不是特别充分,防毒面具做不到人手一个。
连续观察了几个阵地后,王奉大胆推测。
一支满编三万人的甲种师团,实际装备的防毒面具数量,只有8000—9000套。
越来越多的鬼子兵中毒,倒在地上痛苦挣扎,脸咳得通红,仿佛下一秒就要把内脏喷出来。
“八”
“咳咳咳——!”
有些鬼子兵受不了喉咙处的疼痛,把手塞到嗓子眼里挠一挠。
这样做毫无意义,只会带出来一滩不明的半浑浊液体。
炮击还在继续。
速射炮的发挥出优势,王奉也不再小气,把所有炮弹都拉到了阵地上,想要借此一举击溃第十六师团。
视角范围内。
日军野战炮联队反应过来,想要予以还击,但大黑天的,伸手不见五指,测量手段受限。
只能在一旁干着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