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学的一个目的正是在于探索人的内心活动呈现在面部表情上的变化,然后探索相应的目标,并拿来同别人的目标相比较。
比如说,我们要争取安全,心灵就要使这一目标变得具体,包括计算出安全的位置与到达方法。在此基础上,只要我们有行动,那么心中也必然这样动了。由于人们的判断能力强弱不同,有些基于心灵选择的方向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失误与错误均是心理上的错误,以至于选择运动方向的错误,最后误入歧途。
如果我们看到了一种表情或病症,要想判断其真实意义,最佳的办法是先将它简化为一个动作。我们不妨以“偷窃”这个动作为例:所谓偷窃,就是拿走别人的财产据为己有。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动作的目标:一个人选择偷窃,其目标是为了让自己富起来,通过占有更多的东西强化自己的安全感。所以,“偷窃”的起点就是一种贫穷感、一种不安全感。第二步,探究这个人所处的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对他的影响。最后,我们再来看他是否会通过正当途径改变这种不安全感。到此,我们可以知道,他采取了错误的实现办法。
我们在前面的第一章中已经提到,人在45岁时,就已形成稳固的心灵与肉体间的关系。此时,他赋予生命以意义,而且他所追求的目标、他的行事风格、他的情感特征,也都已成定局。这些情况在日后并非不可以改变,但有个前提是,他必须首先消除童年期形成的所有错误观点才行。如果能够这样的话,他新的思想及行为也会与新的诠释相一致。
此外,个体总是通过其感官与环境发生联系,并总结出一系列观念。所以,我们只要注意一下他看和听的方式,以及什么能吸引他的注意力,就可以对他产生大致的了解。
如果肉体不适应环境,难以完成环境的要求,那么肉体往往会成为心灵的负担。于是,那些身体有缺陷的儿童在智力的发展上,也会稍微迟缓。这是因为,他们的心灵需要拿出一部分较大的精力来应对肉体上的缺陷,这无疑会减少他们在智力开发上的投入。因此,如果他们要实现与别人同样的目标,通常需要付出更大的心灵努力,而且心智也必须更为集中。
正因为这样,他们的心灵负荷沉重,也容易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如果小孩总是担心自己的身体缺陷和行动困难,那么他的注意力就无法分散给外界事物,久而久之,他会对他人不太感兴趣,在长大后,社会感也会很淡,合作能力也比较低。
身体缺陷会对一个人的行动造成很多障碍,但这些障碍并不代表一个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如果这个人努力克服这些障碍,那么他们会和健康的孩子一样走向成功。
例如,有个孩子视力不佳。如果要想看清楚,他就得比目光敏锐的同龄人更为专注。于是,他对这个可见的世界更加注重,对区分各种颜色与形状也更加感兴趣。最后,与那些虽然视力良好,但并未认真关注这个世界的儿童比起来,他更能看到这个世界深层次的含义。所以,有缺陷的器官也可以产生巨大的优势,但有个前提是,心灵必须找到克服缺陷的正确途径。
这就涉及一个兴趣和注意指向何处的问题。如果他们朝一个身外的目标努力,他们自然会通过强化内心来训练自己的身体,最终实现这一目标;在这个时候,困难只是他们成功路上要扫除的障碍而已。反之,如果他们的兴趣只在强调自己的障碍,那么他们与这些障碍抗争只是为了摆脱它们,此外没有什么升华的意义,如此一来,他们就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