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州宾馆大堂里常年挂着清代佚名的一幅府城图,从图中那绳子似的一圈围着的城墙可以看出,那时候的婺州古城尚不足现在城区的十分之一,只是如今城东偏北的一小撮而已。古城中间有座万佛塔,塔前有座鹤立鸡群似的房子就是府衙,府衙不远处的南边有条细细的老街,街上布满了蚂蚁似的点点滴滴,那就是当年人头攒动、异常繁华的热闹景象了。
老街宽不足一丈,长不到半里,鹅卵石铺就的石子路千百年来默默忍受着人们的踩踏碾压,如今已圆滑光洁得像店铺里的翡翠玉石;街两边的店铺木门木窗木柱子,土墙土瓦土柱础,上下两层,一层开店,二层住人。老街中段有座千古名楼八咏楼,历史上曾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蓬莱阁等四大名楼齐名。此楼始建于南朝,原名玄畅搂,南朝齐隆昌元年494年,官场失意贬谪到东阳郡即今日之婺州任太守的沈约作登玄畅楼,又为此楼题咏八首,一时传为文坛上的长篇杰作,堪为绝唱。故从唐代起,改元畅楼为八咏楼。
由于婺州处四省通衢,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此楼又筑于八尺石砌高台之上,扼守险处,更为历代征战英雄所倚重。相传朱元璋、胡大海、戚继光、史可法、朱大典等将帅都曾在此激战。当年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奉洪秀全命令率十万将士援打天京时,曾登斯楼,检阅大军,把盏盟誓,挥戈出征。此楼重檐楼阁,歇山屋顶,有亭翼然,立于高处,登楼远眺,举目四望,婺江两岸风光尽收眼底,曾引得古今无数雅士文人登楼颇多吟咏,李白、严维、李清照、吕祖谦、赵孟頫等文人墨客的美文佳作至今仍镌刻于楼内石碑之上。
尤以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所作题八咏楼最为脍炙人口,诗的后半截至今仍为历届市领导介绍婺州市情、谈到婺州地理优势时常常引用的样板句:
千古八咏楼,
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
气压江城十四州。
夜深人静,漫步在石子路上,徜徉于历史胡同间,想象着当年的繁华胜景,尤其是想象着当年的元宵灯节:混杂在汹涌的人潮中忽有二楼木雕窗里闺阁淑女探出头来抛下绣球,幸而被你所接中,那是何等的浪漫,何等的良缘啊
老也不老。是因为这里原先虽是条老街但很少有人直呼其“老街”,大家喜欢管她叫“老街”是近五六年的事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老街的原名叫贞节街,因为老街的东头有一口千年古井,叫贞节井。当年城东片区拆迁改造时,一位抄北方口音的老头观光至此,看到轰隆隆的铲车毫不留情地从街东往街西吞噬着这条老街,四周围着铁链子的一口古井在铲车的轰鸣声中立刻夷为平地。见此惨景,老头不顾一切地站到铲车的斗里,大叫一声:“不准拆把你们的市委书记叫来”
市委书记哈哈,是你随便叫得来的么我们在改造商业街,重点工程是你随便可阻拦的了么一顿拳脚,把这个来路不明的老头揍进了医院。
这一揍,也揍出了个大名家来:原来老头不是拆迁钉子户,他叫文哲,是北京一所国内顶尖985大学的一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大师的学生、古建筑保护领导小组特聘专家、全国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