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quyouplay.cn
字:
关灯 护眼
烽火中文网 > 文豪1983 > 第267章 《潜伏》完

第267章 《潜伏》完

第267章 《潜伏》完

书一写完,余切立刻带去《收获》杂志社。整个编辑部已经提前得到通知,专程来这等他。

“我们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看到了余则成最后的结局。”李小林道。

小说交给他们,稿子一页一页的传给每个人,顿时只剩下纸张翻动的声音。花了一些时间看完后,李小林沉默片刻道:“余则成假死了,又回来。但这样是否太直白……”

放下稿纸,其他人也是类似的表情。

余切说:“我是想过给一个仍在潜伏的结局,比如,某一天失联已久的深海同志忽然又发来了摩斯电码,报告自己目前的情况……专家将之破译出来,发现是一句‘潜伏仍在继续’的话,深海同志阔别三十年后又发来了信号。但我也想给一个明明白白结局,告诉大家,这个人是活着的。”

“为什么非得写这么明白?”李小林感到不解。

写小说讲究一个“豹尾”,就是说这结局需戛然而止,留有余味。恰好《潜伏》的末尾,正有数个场景可以用作结尾,处处都是豹尾。

当重兵围攻城内,我方的电台通过诗朗诵的形式,已经几乎明文宣告“深海”同志快回来:“妈妈为你守岁,妈妈为你祈祷!回来吧,我的儿子,妈妈等你回来,迎接1949的春天!”

随后万炮齐鸣,攻入城内。

就这便可结局,余则成在城内做内应起义了吗?还是最后一刻被识破了身份?让读者去想吧。

或者,当余则成被命令带去宝岛,机场那里,他忽然遇见了伪装成农妇的翠萍,夫妻相见,却不能说明身份,余则成在机场中,忽然癫狂一样的模仿公鸡打鸣,一方面是告诉翠萍,他把最后的情报放在鸡窝里面,另一方面,也是在暗示,黑暗即将过去,黎眀已经到来。

当余则成被带上飞机,离开大陆时,小说同样可以在此结束——这代表余则成新的潜伏生涯开始了。

余切说:“因为这部小说发展到现在,已经像《红楼梦》一样,被抓着细节看出了许多版本,有些想法是我自己都没有能想到过的。余则成是一个好人,好人该有个好结局。”

“那后面呢?后面怎么办?”有编辑道。

“余则成都劳累了大半辈子了,让他告老还乡吧。我老师马识途搞了一辈子地下工作,现在不也天天靠写回忆录为生嘛。余则成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

李小林把稿子第一时间带回给巴老看,说:“余则成最后活着的,成了个富商。余切说,余则成有千千万,潜伏仍在继续。”

巴老看完故事,却忍不住落泪。他把稿纸放在轮椅的小桌板上,仰面朝天闭上眼睛。

“爸爸,你怎么了?”李小林道。

巴老深吸一口气道:“这小说一开始是写给他老师马识途的。马识途一辈子没能和刘一清团聚,写了十篇百篇文章去回忆她也没什么用,在这本书中,至少马识途有了个归宿。我和马识途原先有过一些交际,他是很感性的人,看了之后恐怕会大哭一场。”

“在小说中,马识途和刘一清再一次相遇了。”

李小林才懂得余切的良苦用心。原来还有这么一层关系,这对师徒简直是文坛的佳话。

其实,原时空中,《潜伏》电视剧杀青时,每个人对结局都有自己的意见。饰演翠萍的女演员原本在送别余则成时痛哭流涕,情绪给得很足,后来却要求再拍一次平淡的。因为她认为,站在当时,翠萍并不能知道要天人永隔,还以为是一次普通的离别。翠萍没有理由过于伤心。

编剧同样对结局不满,剧本上原情节是余则成立刻被杀害,而翠萍作为失去联系的地下人员,并没有受到信任,赶来的士兵对她相当冷淡……故事走向了永远的黑深残结尾。

出钱的甲方,电视台也对结局不满,余则成不应该死亡,这会大大影响到收视率,剧组只好想办法圆回来……最后呈现出来的,是综合各方意见的结果。余则成死了,似乎没死,故事中明明没死,画面却给了黑白照暗示死亡。余则成最后的结局,处于一个说不清楚的混沌态。

现在余切大手一挥,全安排了。

听我的,余则成就是活着的!别瞎想!

此时已经是十月下旬,杂志社立刻安排下一期出版工作。同时,《潜伏》单行本也交由沪市文艺出版社出版,余切亲自操刀设计小说的封面——一个正在发射消息的电台,下面是拉开的抽屉,满是奖章,但其中并没有任何一个奖章有姓名。

一道阳光,将整个画面分割成阴阳两面,阳光的那一面是虚化的,啥也看不清,阴影的那一面黯淡却实在,有细小的摩斯电码。暗示余则成的双面人生。

如果有人把电码翻译出来,会得出一个很有趣的结果,这一串电码的意思是:“深海仍然在潜伏。”

对应了余则成假死,去往港地,伪装成商人的后半生——其中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故事。

说不定这个华人富商,仍然在做地下党呢。

设计稿一出来,几乎所有人都叫好。李小林道:“没想到余切你还有这样的本事!鲁迅原先就喜欢设计自己小说的封面,现在你也走上了这一条路。只是这个设计图太复杂,不知道能不能印刷出来。”

余切道:“我们去试试看吧。”

小说交由出版社排版、设计,而后给印刷厂。沪市印刷厂有专门负责做封面的专家,一见到封面便道:“这封面设计的好,信息量很大。过去我们封面上的信息量很少,大多是几何线条来组成,不光是为了简洁美,也是为了控制印刷成本。这本小说,开辟了新风气。”

余切问:“那咱们印刷厂有能力印出来吗?”

“这有什么难的?我们早能做这些了。您知道西方那些人体画吗?还有美术学院用的教材,医生用的器官图——这都是我们来负责的。印出来纤毫毕现,比照出来还真实。”

新华印刷厂立下了军令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这个封面设计得尤其好,价格也很贵。新华印刷厂给出的报价不低,于是,沪市文艺出版社来问余切:“是不是去掉咱这个封面,这一张精美的画抵得上十张纸。”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和《小鞋子》在日本出版时面临的情况很相似。上一次的结果证明,读者是完全可以支付这个成本的。

但那是日本的读者,他们有充足的资金用于购买小说。

推荐阅读: NBA:奇迹缔造者 华娱之摄影系大导 没人比我更懂重生 星际大佬她又美又飒 恶毒雌性,开局就送五个兽夫 从随心所欲开始神豪 从卖盒饭到中华名厨 抗战:从周卫国参军开始 我的谍战日记 朕才是宋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