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的读者能接受吗?
李小林说:“封面虽好,却和故事无关,而且要多花钱。我原先在沪市戏剧读书的时候,学生们大多不看书的封面,而是把故事内容抄来抄去到处分享,可见大众是不注重封面的。”
这可错得离谱了。
李小林毕竟是巴老的女儿,家里面藏书无数,反而没注意到普通人看书的细节。普通人看书,翻来翻去,恨不得把页码都背下来。
余切当场把原稿压在纸上,订在一起。他举起这本书道:“李小林,你完整的看过一部小说吗?你知道意犹未尽是怎么一回事吗?”
写出《潜伏》的余切,如今正是锋芒毕露的时候。《收获》全靠《潜伏》起死回生,十多家出版社围着余切转悠……他一发问,李小林以为余切在责怪他。
李小林顿时傻眼了,支支吾吾,讲不出什么话。
余切并没有嘲讽李小林,而是很耐心道:“看小说是这样的:我们看完小说之后,意犹未尽,开始看小说的作者、小说的书名,用指腹摩挲外层的牛皮纸的做工,看看这本小说有没有写过序言或是后记……有个叫管谟业的作家,原先把《百年孤独》看了许多次,把我写的序也看了许多遍。”
余切越是说,所有人越是低下头。余切道:“当我们把小说全部看完之后,合上书,脑海里面回忆情节,睁开眼,就发现了这一本书的封面,上面浓缩了整本书的剧情!这还没完,如果有兴趣学摩斯电码的,再去破译上面的电码,就发现余则成未曾写出的后半生,也在那一句话中了。”
“买了这一本书,五年、十年后你再看,这都是能有新的细节的。”
所有人都被说服了。因为余切表明,这个单行本封面本身也是故事的一部分。漫画家张乐平(《三毛》作者)后来听说这件事情后,说:“余切要是画连环画,画漫画,肯定也是个好手!”
这是当然了!
“哐当!哐当!哐当!”
单行本和新一期《收获》同时印刷。余则成最后的结局飘落在印刷厂的石墨中,从工人们的口中传出,口口相传,整个沪市都知道,深海同志仍然在潜伏,余则成做了个大富商。
“——《潜伏》都写完啦!”
消息也飞过了江畔,传到了普东的沪市制片厂宿舍。
“对!我今天出差,制片厂里面说的都是这件事情。”宫雪对妹妹宫莹道。
宫莹问:“这小说是不是马上要拍成电影了?”
“拍不成!”宫雪摇头,“哪里有钱拍成电视剧,就算是电影,也要拍摄好多部,我们厂都要拍垮!”
“那小说难道就这样了?没有编排成话剧,没有出小人书,没有……没有……”
宫莹一连罗列了许多个没有。
宫雪道:“当然有了。我听说,央台广播已经接下了这个工作,请来了赵中祥和卢晶——就是新闻里面那两个男女主持来录制,将来还要拿去到前线播放,鼓舞战士们。京城人艺也在琢磨如何来改编,就等余切回首都……这部小说广受欢迎,好几个出版社都要来发行,连俄文版、日本版也不放过!”
央台?京城?
央台的地址可不在沪市啊,那是国字头的天字第一号媒体。宫莹忽然想到,既然小说已经告一段落,余切岂不是要回首都了吗?
这个人在小小的制片厂宿舍里面,呆了两个月,期间让姐妹俩真正见识到了什么叫“踏破铁门”。沪市本地的文艺名流,排着队来找余切搭话,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信件,需要用承得住重的两个大帆布袋,装满了,送到门口来。
光是寄信用的邮票,就已经能攒出多少套纪念册。
朝鲜送来的红酒、《十月》杂志社发的大哥大……都是她们能看到的。在这期间,还有很多余切自己都没注意到的礼物,读者送他的粮票,都被余切拿去捐了。
如今余切要离开了,宫莹忽然感到特别失落。她说:“我本来是因为你,才对余切这个人另眼相看。他来这之后,我天天给他跑腿、做饭,有时候还洗衣服,那个古孜丽努尔还跟我抢这个活儿,但是知道他要走了,我才觉得他确实不一样。”
宫莹拿出导演杨婕写给她的回信道:“这个女导演也是余切的书迷,现在简直遇不到一个没看过余切书的。”
又拿出地图,那上面早已经插满牙签,在地图之外的岛屿,姐妹俩也做了记录。宫雪一看也惆怅了:“那个张鉄林跑去英国去了,说是流言蜚语让他承受不了……这么发展下去,说不定有一天,英国人也看余切的小说,张鉄林又躲去哪里呢?躲去南极洲吗?”
宫莹说:“有个地方,还有一个地方,是我们还没有想起来的。”
“什么地方?”
伴随着一根洁白的食指在地图上游走,姐妹俩都看到了同一处:那是一片形同芭蕉叶的小岛。
宫雪叹道:“这可不容易啊。”
这番对话发生没几天,余切就收到一封信件。来自于“长城”科考站。这个科考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考站,当时只要男同志不要女同志,而且严格控制体重——如果体重低于一百斤,会被狂风吹走。
撒一泡尿,尿刚一出来,就凝结成了冰柱;冻得哭鼻子也很危险,眼泪还在眼眶中,就会凝结成冰柱粘在睫毛上。
信上面的内容很简单:“十月是新中国成立的日子,我们都知道!对俄国人来讲,是他们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开炮的日子!对企鹅来讲,是它们产卵的日子,这边有一种叫阿德利企鹅的企鹅,通常会在十月份开始产卵,开始族群下一代的传承。余老师,这里是长城站,位于南纬62°13′,我们经历了小半年的极夜,没有一丝光亮,只有这种叫阿德利企鹅与我们相伴,它们也在潜伏。”
“还有你写过的《潜伏》小说,它将通过余则成所使用的无线电台技术传到我们这里来,实在是大好消息。虽然已经过去小半个世纪,我们像余则成一样守在电台前倾听,和风雪做斗争。”
(本章完)